(我只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這張照片算是有些少大稻埕的味道-3-)
大稻埕在19世紀時,是淡水開放港口後的其中一個口岸,初時茶業鼎盛,興盛時茶行有百多間,當時烏龍茶深受外國人歡迎,有「東方黑美人」之稱。大稻埕興盛至日佔時期,除茶業之外還有布行、南北貨等。
外商會在大稻埕設立不同的洋行,所以在當地有很多的洋建築。在日佔時期,殖民地政府在建築時考慮到當地的環境有很多洋樓,所以在建樓的時候都會考慮到用洋建築而非建日式建築,保留到統一性。
外商會在大稻埕設立不同的洋行,所以在當地有很多的洋建築。在日佔時期,殖民地政府在建築時考慮到當地的環境有很多洋樓,所以在建樓的時候都會考慮到用洋建築而非建日式建築,保留到統一性。
現在大稻埕雖不再興盛,但其百年的建築得以保存/留是最引以為傲的。有部分建築活化成其他用途,保留該區特色又有現代元素。最厲害的是舊年代的建築在常有地震的台灣還能迄立而今,再加上舊時的建築智慧,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另外,在「大稻埕」這套電影,(影評就不講,不過)裡面有提及到些少的歷史,認識了「蔣渭水抗爭」。起碼令我對大稻埕有多些認識。
這裡是一個活教材,歷史、建築、文化、美食,雜於一身,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國遊客都是值得遊覽的地方之一。
香港人可以想像一下,大稻埕就是上環+深水埗賣布區+灣仔藍屋的味道,未來這些文化與舊建築能否生存,是要看大家對本土、文化、安全等的意識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