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生活廿年不及在台生活一個月。不習慣
在台灣無論我住在那裡(除旅館)都要把垃圾分類,分開可回收、廚餘、一般垃圾等。
台灣有徵收垃圾清潔費,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法徵收垃圾。我接觸過的家庭包括花蓮、台北、台中都有不同處理方法。花蓮市的垃圾清潔費是隨自來水費帳單徵收;台北市,垃圾費是隨袋徵收,不同體積不同價錢,垃圾要放進專用有防偽標籤的垃圾袋才可拋入垃圾車;台中市就比較綜合,有三種收法,一是隨水費徵收,二是按戶徵收,三是隨袋徵收的方式。
每區垃圾車不是每天都出現而是規定某幾天,當響起如「雪糕車」的音樂時就是要拋垃圾的時間,每戶都會在家門口等垃圾車經過,垃圾車一經過就要準確地拋進去。一般垃圾車的前面或後面會有資源回收車或廚餘桶,也是同樣做法拋上車。這是多麼有趣的時刻,大家都在等垃圾車經過,在香港見到垃圾車就調頭走了。
我在每個家庭裡住同樣要把垃圾分類,在餐廳裡工作也一樣,分開可回收、廚餘、一般垃圾在不同的桶子裡,對比我在香港這只是多了一個分類種作,沒有不習慣。當時我在想廚餘可變成肥沃的土地再耕種,回收的垃圾可交給回收商處理再用,都是對環境好的事情。友善對待環境的行為不會不習慣,而習慣只是一個你有沒有把垃圾當一回事的心態,如果你覺得垃圾對我來說無所謂的話,當然不會談到習慣不習慣。
回到香港習慣變回沒有,廢紙、塑膠、廚餘都是同一個垃圾桶。可能可回收的資源可放進回收桶,但我就會爭扎,因為早前的一個新聞關於回收桶的垃圾最後會與一般垃圾同一個命運,而有人解釋原因是沒有回收商做,那我放進去還有沒有用?(環團有建議回收商給政府,但政府做事真的太慢)還是少買塑膠、鋁罐等的產品吧。廚餘如何在我家變有用東西? 我家沒有田,就算有種植物,買一個廚餘桶回家,不說要待多少年才變泥土,最重要的是家人對這個桶的反對聲音是有多大。過了幾天我又過回香港的生活。
我會改變,但不是即時,給我時間吧。
為什麼香港推行分類那麼難?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一個人的第一次旅遊
我離開香港去旅遊的次數不多,獨自去旅遊的第一次就是2013年六月台灣打工換宿的那次。
首先說說我為什麼會去台灣。去台灣並不是一個衝動,這個念頭幾年前已經有但那次去不了,2013年終於可以出發了。而我去台灣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那裡的自然風景和永續生活態度吸引了。在香港我經常接觸環保活動,很想知道如何才是永續的生活,但在本地我對那些概念都很少與凌亂,所以希望在這次旅程中學習永續生活,同時享受這個旅程,欣賞沿途風光。學習時不忘去玩,哈哈。
接下去不說我學習的事情,說說我第一次出走的感受吧
出發的前一天,我因為未出發先興奮的狀態而失眠,沒辦法下都要很早起床再整理兩個大背包。整理行裝這件事無論你收拾多少次都好像會遺漏些物品。當我去機場途中的時候,家人打給我說我忘記了帶牙刷,那時候才記起,幸好不太緊要。除此之外,這時候家人又會在電話裡嘮叨多幾句,叮囑這樣那樣,平時的我聽到會把電話拿開,但那時我的電話還貼在我的耳邊,我一直聽著,心裡覺得溫暖,有種好想跟他們擁抱的感覺,可是我收線前都沒有把感覺表達出來,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句不用擔心,我懂照顧自己。始終平常家人與我都不是什麼溫情的溝通方式,記憶中我們沒有過深情的對話,不要誤會我們關係不好哦,而是我們用另一種的溝通方式。
當我離開香港,很多「第一次」的旅程就開始了!因為我事前做了些資料搜集,所以很多第一次都有種既悉熟又陌生的感覺。
第一次坐台灣火車,因為窮遊所以買了便宜的火車票由台中到花蓮,全程六小時,坐到屁股開花。本來幻想自己坐在火車上會好像電影的人物一樣自己在車卡上休閒的看書,好運時有個帥哥跟你搭訕。可惜在現實中這些事是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當我拿出書本想看時,火車那微微的震動,書本的文字都在「舞動」,令我好有睡意,慢慢地我就不知不覺的睡了,但不可以睡覺否則沒人看管我的行李,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睡意情況下,我邊瞌睡邊看行李。在火車真的太好睡了!我差不多全程都睡了,還好最後安全到達目的地。
第一次花蓮兩潭騎腳踏車。我去台灣前是不太懂騎腳踏車,出發前我學習過了一次但不太順,來到台灣如果不去騎腳踏車的話好像會差了一點點什麼的體驗,所以我連半桶水的腳踏車知識也沒有的情況下跟一個美國女孩去花東兩潭騎腳踏車,聽說那裡很美又是單車初心者可以騎的路,果然沒錯!雖然我們在猛烈的太陽下騎腳踏車,但那裡沿著海岸線的路,望著太平洋,吹著海風,哼著輕快的歌,那時候是無與倫比的休閒。這段甜甜的回憶現在還在我腦海裡回味著。我可以說如果不去騎腳踏車的話真的會差一點點,如果你不懂騎腳踏車,在很多國家也會錯過很多的,還有時間的話,快去學吧。
第一次坐摩托車!在台灣摩托車是一個很普遍的交通工具,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一部摩托車,而我的第一次經歷是有點好笑的。首先我不懂戴頭盔,但第一次戴不懂是正常吧;然後是坐上去又不知道手要放在那,當時我是放在騎車者的肩膀上,有點不好意思的讓他覺得好奇怪,後來適應了我就把手放在後面;還有在轉彎的時候,我不知道要把身體擺在哪,好像擺左還是擺右都會掉下去的感覺,尤其在天橋上走的時候。第一次坐,騎車者都很照顧第一次坐車的人,會放緩行駛,這好像把我的恐懼拖長了,但當我坐過快速行駛的摩托車的時候就不會這樣覺得。第二次坐摩托車時,因為騎車者不知道那是我第二次坐,所以開得有點在高速公路行駛的速度,走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那感覺尤如在玩過山車一樣,有離心力!最後我要說懂得騎摩托車的都很勇!
還有第一次包素糭子,第一次收成,第一次種苗,第一次溯溪等等。以上的第一次我都很懷念,是開心還是出醜的事情,整體來說都是我不能忘記的美好的「第一次」,因為之後再發生這些事的話就會變成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要永遠記得美好的事情,可能不是「第一次」,可能是某快樂的時刻、某不捨的時刻或者某沒膽的好笑事情。當遇到不開心事情,煩惱的時刻,想想這些美好的事情時,心情也會好一點點。出遊可以體驗更多,但不出去也可以體驗很多只要你保持同一種心境!
首先說說我為什麼會去台灣。去台灣並不是一個衝動,這個念頭幾年前已經有但那次去不了,2013年終於可以出發了。而我去台灣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那裡的自然風景和永續生活態度吸引了。在香港我經常接觸環保活動,很想知道如何才是永續的生活,但在本地我對那些概念都很少與凌亂,所以希望在這次旅程中學習永續生活,同時享受這個旅程,欣賞沿途風光。學習時不忘去玩,哈哈。
接下去不說我學習的事情,說說我第一次出走的感受吧
出發的前一天,我因為未出發先興奮的狀態而失眠,沒辦法下都要很早起床再整理兩個大背包。整理行裝這件事無論你收拾多少次都好像會遺漏些物品。當我去機場途中的時候,家人打給我說我忘記了帶牙刷,那時候才記起,幸好不太緊要。除此之外,這時候家人又會在電話裡嘮叨多幾句,叮囑這樣那樣,平時的我聽到會把電話拿開,但那時我的電話還貼在我的耳邊,我一直聽著,心裡覺得溫暖,有種好想跟他們擁抱的感覺,可是我收線前都沒有把感覺表達出來,只是冷冷的說了一句不用擔心,我懂照顧自己。始終平常家人與我都不是什麼溫情的溝通方式,記憶中我們沒有過深情的對話,不要誤會我們關係不好哦,而是我們用另一種的溝通方式。
當我離開香港,很多「第一次」的旅程就開始了!因為我事前做了些資料搜集,所以很多第一次都有種既悉熟又陌生的感覺。
第一次坐台灣火車,因為窮遊所以買了便宜的火車票由台中到花蓮,全程六小時,坐到屁股開花。本來幻想自己坐在火車上會好像電影的人物一樣自己在車卡上休閒的看書,好運時有個帥哥跟你搭訕。可惜在現實中這些事是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當我拿出書本想看時,火車那微微的震動,書本的文字都在「舞動」,令我好有睡意,慢慢地我就不知不覺的睡了,但不可以睡覺否則沒人看管我的行李,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睡意情況下,我邊瞌睡邊看行李。在火車真的太好睡了!我差不多全程都睡了,還好最後安全到達目的地。
第一次花蓮兩潭騎腳踏車。我去台灣前是不太懂騎腳踏車,出發前我學習過了一次但不太順,來到台灣如果不去騎腳踏車的話好像會差了一點點什麼的體驗,所以我連半桶水的腳踏車知識也沒有的情況下跟一個美國女孩去花東兩潭騎腳踏車,聽說那裡很美又是單車初心者可以騎的路,果然沒錯!雖然我們在猛烈的太陽下騎腳踏車,但那裡沿著海岸線的路,望著太平洋,吹著海風,哼著輕快的歌,那時候是無與倫比的休閒。這段甜甜的回憶現在還在我腦海裡回味著。我可以說如果不去騎腳踏車的話真的會差一點點,如果你不懂騎腳踏車,在很多國家也會錯過很多的,還有時間的話,快去學吧。
第一次坐摩托車!在台灣摩托車是一個很普遍的交通工具,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一部摩托車,而我的第一次經歷是有點好笑的。首先我不懂戴頭盔,但第一次戴不懂是正常吧;然後是坐上去又不知道手要放在那,當時我是放在騎車者的肩膀上,有點不好意思的讓他覺得好奇怪,後來適應了我就把手放在後面;還有在轉彎的時候,我不知道要把身體擺在哪,好像擺左還是擺右都會掉下去的感覺,尤其在天橋上走的時候。第一次坐,騎車者都很照顧第一次坐車的人,會放緩行駛,這好像把我的恐懼拖長了,但當我坐過快速行駛的摩托車的時候就不會這樣覺得。第二次坐摩托車時,因為騎車者不知道那是我第二次坐,所以開得有點在高速公路行駛的速度,走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那感覺尤如在玩過山車一樣,有離心力!最後我要說懂得騎摩托車的都很勇!
還有第一次包素糭子,第一次收成,第一次種苗,第一次溯溪等等。以上的第一次我都很懷念,是開心還是出醜的事情,整體來說都是我不能忘記的美好的「第一次」,因為之後再發生這些事的話就會變成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要永遠記得美好的事情,可能不是「第一次」,可能是某快樂的時刻、某不捨的時刻或者某沒膽的好笑事情。當遇到不開心事情,煩惱的時刻,想想這些美好的事情時,心情也會好一點點。出遊可以體驗更多,但不出去也可以體驗很多只要你保持同一種心境!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打工換宿.第三站 台中@台灣
台中為旅程的最後一站,一個發展與未發展之間的狀態的地方。記得剛到達台中清泉崗機場時,飛機降落位旁是一塊塊的農田,農田還有人在工作,是發展的矛盾情況吧?
原本打算在台中的農場看美麗的風景休閒的工作渡過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星期,豈料帶走了不少的反思。
我從台北坐車直到台中東勢鎮,下車的位置四處沒幾個人亦沒有店舖只是一橦橦的「唐樓」,我再看不見給旅客指示的什麼牌子,感覺來到一個剛發展的鄉村。當時的我背著兩個大背包,看到這環境心中害怕極了,但沒有表露出來,免得引賊犯罪,幸好我還有勇氣向路人問路。在車站等了三小時終於坐上公車向農場進發,黃昏時到達農場,感覺安全了。
若茵農場並非農場而是一個民宿,在海拔1100公尺的大雪山山腳下用對環境最低的衝擊的方式讓旅客體驗山居生活,住房中沒有冷氣、沒有電視、沒有冰箱,貼近大自然,希望遊客享受山境、微風、蟲嗚……減少對物質的享受。園區裡的一草一木都由民宿地主吳媽媽親手種植,石頭也是一塊塊的堆砌的,從中她領悟到大自然的力量不可違背。吳媽媽說自己不是農場的主人,只是個代管者,而我們都是大自然的訪客。 [修改自若茵農場網站]
來民宿之前沒有做詳細的資訊搜集,到達後才從老闆口中與過去的影片訪問中得知民宿的背景。而跟健談的老闆說話令我思考更多。
若恩農場雖經營了十八年之久,然而還有部分的遊客還是以城市人的角度看待,他們覺得民宿就是要方便、舒適,星級酒店的享受。
例如客人抱怨到達民宿的路途崎嶇陡峭,又沒有公車直接到達,交通很不方便,而經營者就覺得如果交通方便了,客人又會否珍惜民宿呢?如果交通方便的話就會再破壞環境,那值得嗎?
另一個例子,客人所付的金錢要與實質得到的成正比。但客人沒有想過,這實物背後不只是基本成本的價錢,還包括你坐的位置、附近環境的管理等等,加起來是更大的費用。
城市人來到山區的地方遠離繁囂,你就要學會放下城市的心態。
若恩農場雖經營了十八年之久,然而還有部分的遊客還是以城市人的角度看待,他們覺得民宿就是要方便、舒適,星級酒店的享受。
例如客人抱怨到達民宿的路途崎嶇陡峭,又沒有公車直接到達,交通很不方便,而經營者就覺得如果交通方便了,客人又會否珍惜民宿呢?如果交通方便的話就會再破壞環境,那值得嗎?
另一個例子,客人所付的金錢要與實質得到的成正比。但客人沒有想過,這實物背後不只是基本成本的價錢,還包括你坐的位置、附近環境的管理等等,加起來是更大的費用。
城市人來到山區的地方遠離繁囂,你就要學會放下城市的心態。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打工換宿.第二站 台北@台灣
台北是台灣最城市化的地方吧,是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人口與面積和香港相約。因為很多相似點所以是我最不想去的地方,但我還是去了見識與認識「魚菜共生」永續農法。
「魚菜共生」是新興的永續農法,結合魚業養殖與水耕種植在一個系統,用養魚的水來灌溉水耕植物,植物會吸收水份同時淨化,然後再回流成為養魚的水。其原理是用魚的排泄物經抽水機送到水耕池,用益菌把其中的水中懸浮物與有害物質轉化為營養,供植物的水根吸收,經過光合作用使植物生長,同時淨化水質,循環到養魚池。從這個系統提供的蔬菜都是屬於安全、新鮮、有機的。系統的面積不一定是大型,可以小型如家具的魚缸也可用此概念,而大型的系統配合溫室就可以有一個更好的控制狀況,確保蔬菜質數與採收量。
AVATA
Aquaponic Farm位於台北新店區,農場主人李小姐從夏威夷學習魚菜共生概念後就回國開設「魚菜共生」實驗農場,用商業化模式經營。暫時農場只是經營了一年,面積亦不算大,希望透過宣傳、免費導賞讓更多人認識,如對魚菜有興趣就可以參加課程或租用水耕糟種植。農場飼養的魚類包括台灣當地品種和觀賞品種,植物種類有菜葉類、香草類等植物,另外有些植物是種在盤裡,用魚糞池的水來灌溉。志工每天基本的工作就是餵魚、灌溉、捉蟲。
對我來說「魚菜共生」是一種另類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設計一整個系統時需要用大量的資源,第一感覺是好像不環保,認識過後知道這個方法一開始是需要大量的材料去建設,但長遠來看,與農耕比較,魚菜系統會因時間久了水系統的營養愈來愈多,植物會生長得又快又好;而農耕長期的種植會影響土壤令農作物收成不佳。還有污染,天災,害蟲等的比較下,魚菜系統都處於優勢。在一個城市化的地方裡,土地都給發展了的情況下,魚菜共生可能會是一種永續農業發展的方法之一。近年香港都在推廣這概念。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打工換宿.第一站花蓮@台灣
台灣必去之一站 - 花蓮
尋找永續農業,花蓮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地方吧。我最常聽到的有「樸門永續」概念(Permaculture),以「照顧人,照顧地球,分享多餘」為基本。另外「樂活」(LOHAS -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以健康及永續經營過生活。在香港,「樸門永續」課程在不同機構也有教授,「樂活生活館」也有,主要提倡低碳/傳統生活。
在花蓮我所打工換宿的農場沒有導入我所聽過的永續概念,只是實現了社區支持型的農業及無限的契機,農場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經營者經營有機農田導入「社區協力農業」(CSA -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概念,是「合樸農學市集」的其中一個行動,承諾以「食物生產者 + 食物消費者 + 每年的互相承諾 = 社區支持型農業和無限的契機」。
經營者兩位都是素食者,所以每餐大部份食材都來自自家的田,當中是收成後不能出售但能食用的蔬菜。部份收成亦會給雞做飼料,最後還有剩的會做堆肥,總之不浪費一點東西。要做到永續似乎都不需要任何的概念也可做到,經營者只是做著認為對的/對環境友善的事情,我相信他們的判斷力。本來有機耕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解決害蟲、土壤、天氣不佳等等的問題,需要注意很多的事情,我相信他們會做好。農場已經營了五年,客人都明白有機種植的問題例如長得醜或者細,經營者怕的應該是沒有收成可出售,天災害蟲是最主要影響到收成,而如何解決收成的問題?就是每天都要小心的照顧農田,例如盡量除去有害的蟲。以前沒有志工(義工)幫忙他們要自己與幾個員工親自管理農田。農地種有不同種類的植物,有葉菜類,花果類,根莖類等(包括甜菜、地瓜、長豆、苦瓜、木瓜、糯米椒、青椒、秋葵等等)。志工們來到這裡就是要體驗有機農夫的工作,每天就算日曬(微)雨淋都要下田收成,拔雜草,捉蟲等工作,這只是輕量的工作吧。
以下是農場的資料:
最後要說的......
尋找永續農業,花蓮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地方吧。我最常聽到的有「樸門永續」概念(Permaculture),以「照顧人,照顧地球,分享多餘」為基本。另外「樂活」(LOHAS -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以健康及永續經營過生活。在香港,「樸門永續」課程在不同機構也有教授,「樂活生活館」也有,主要提倡低碳/傳統生活。
在花蓮我所打工換宿的農場沒有導入我所聽過的永續概念,只是實現了社區支持型的農業及無限的契機,農場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經營者經營有機農田導入「社區協力農業」(CSA -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概念,是「合樸農學市集」的其中一個行動,承諾以「食物生產者 + 食物消費者 + 每年的互相承諾 = 社區支持型農業和無限的契機」。
經營者兩位都是素食者,所以每餐大部份食材都來自自家的田,當中是收成後不能出售但能食用的蔬菜。部份收成亦會給雞做飼料,最後還有剩的會做堆肥,總之不浪費一點東西。要做到永續似乎都不需要任何的概念也可做到,經營者只是做著認為對的/對環境友善的事情,我相信他們的判斷力。本來有機耕種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解決害蟲、土壤、天氣不佳等等的問題,需要注意很多的事情,我相信他們會做好。農場已經營了五年,客人都明白有機種植的問題例如長得醜或者細,經營者怕的應該是沒有收成可出售,天災害蟲是最主要影響到收成,而如何解決收成的問題?就是每天都要小心的照顧農田,例如盡量除去有害的蟲。以前沒有志工(義工)幫忙他們要自己與幾個員工親自管理農田。農地種有不同種類的植物,有葉菜類,花果類,根莖類等(包括甜菜、地瓜、長豆、苦瓜、木瓜、糯米椒、青椒、秋葵等等)。志工們來到這裡就是要體驗有機農夫的工作,每天就算日曬(微)雨淋都要下田收成,拔雜草,捉蟲等工作,這只是輕量的工作吧。
小小面積的歐根力有機農場
收成後不能出售的蔬菜
除有機農場,2013年頭經營者還經營有機餐廳(西式+素食),把有機蔬果配合其他食材變成美味的完成品的,這個健康之選我也無法抗拒。這種做法在台灣應該未普及吧?志工的工作就是負責下單、送餐、洗碗等。有時候顧客都會好奇為什麼餐廳內有不同種族的人(WWOOFer)在工作,之後就會聊起來,我很喜歡這種的互動。餐廳的工作對於我來說是第一次接觸,記性差的我,忙碌起來真的很多事情都會忘記了,有時候洗碗可能會比較適合我,因為你一開始洗碗,接下來的碗子盤子就會不斷的送進來直到關店(誇張了一點,最多是要一直洗兩個小時),那就不用記太多的事情,也不用在餐廳內忙來忙去,但就少了一點互動。
以下是農場的資料:
歐根力有機農場(All-Green Organic Farm)主要是靠農場主人、員工與志工們(WWOOF)打理,農場有把新鮮蔬果宅配到家的服務,只要接到訂單就會把蔬果包裝好然後透過宅急便送出,顧客不用千里迢迢從台北、台東或台南等地到來,透過網絡訂購就可足不出戶也有有機菜食用。除農務外,李大哥還會自製天然酵母麵包供餐廳用與售賣。
「農夫廚房」(Farmers’ Kitchen)供應西式早、午餐(Brunch),迎合台灣流行的用餐形式。餐飲都是選用的都是新鮮食材。餐廳內亦有售賣各種有機蔬果與天然酵母手工麵包,全部蔬果都是新鮮的從有機農場運到,有些還帶有泥土的味道,遇到不明食材老闆和店員都很會提供烹調方法作參考。餐廳設計舒服休閒,非常適合邊用餐邊閱讀或聊天。
最後要說的......
農場主人兩人為這工作負出了很多,由本來有機種植到發售到經營有機餐廳,背後的宣傳、網站設計、接待志工等等的工作,犧牲了睡眠時間、私人時間、健康。(這只是我一星期了解到的,可能還有更多的事情我不知道)他們和其他有機農業工作者能為這個環境負出的這麼多是很值得支持,這種友善對待環境的行為是我這個城市人要學習的。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打工換宿.尋找永續生活方式@台灣
自從參與過環境保育的工作之後,開始對地球的環境作出很多的提問與反思,人類、動物與大自然如何共存?這些提問讓我在網絡上和書本上找到很多有關的發表,而主要找到的是台灣網站,透過網站我看到台灣的好山好水,樂活生活與原住民文化,被吸引了。所以在沒有同伴的情況下來一個人打工換宿之旅,與當地人生活體驗他們的生活方式同時尋找樂活和永續生活。
去台灣前腦袋一遍空白,回港後腦裡有很多畫面出現,全部都是歡笑的畫面。
花蓮體驗有機種植與有機餐廳,休假時遊太魯閣感受人類的眇小,沿路一直想著白安的歌「我是宇宙中的塵埃,在這茫茫人海」。
台北學習新興的永續方式「魚菜共生」,另外感受了一天與泰雅原住民相處與第一次在馬路旁舉起手指公乘順風車就成功的經歷。
台中瞭解高山民宿對環境的觀念,可經常與小動物近距離接觸,尤其是螢火蟲會在你腳邊徘徊,聽說會帶來十年幸運。
這躺旅程遇到的事多教我難忘,因為有太多的第一次了。我沒有害怕自己一個去台灣只是有些少擔心迷路。是幸運還是台灣人都是這樣的好人呢?我去到那裡迷路了都有人非常好心的指點我路,有的用摩托車載我去目的地,有的指點了路後在老遠也看著我有沒有走錯。
一個人遇上很多一個人,不同國籍不同背景同樣有著同一想法「愛旅遊」。有美國的,有新加坡的,有台灣的,有香港的。大家都是初認識所以每次見面都有說有笑,分離時都是笑著分離。
最後是我尋找到的永續生活方式,我體驗到的是不同生活方式有自己永續的方法而最基本要做的事是尊重大自然,保留原貌減少人為。
(續...)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我的部落格開始
網絡充斥著部落格和文章,我沒有特定作者和網站,只要看到標題有興趣就閱讀。最近喜歡用手機某Apps閱讀文章,除了文章也有即時新聞,外出用很方便。
至於我為什麼開Blog?純粹找一個途徑分享我的想法(誰不是!?),有沒有人閱讀也沒關係,我只想尋找共同話題的人,始終我這種人比較難找到投契的人,希望在網絡上大範圍的搜尋。
而我認為不是我選擇這樣,是「環境」選擇了我。
原本開Blog是分享我的「窮遊.慢活」旅行方式,尋找永續及當地文化。但原來我連窮遊的資格也不太合乎,所以把我的Blog變成了分享綠色生活事與雜文。
我初出遊時很多事物都令我印象深刻,每個人去旅遊都有他的原因,有自己的故事。
第一次的背包遊那怕是一個星期的相處,幾小時的相伴亦或只是幾次的眼神交流我都記得,大家同時來到異地非漫無目的,而是尋找著自己想知的事情。我們在不知明的時、地,與陌路人遇上了,雖然我們有很多不同,我尋找我的永續,他尋找他的人情味,與他為了遠離忙碌的生活,但我們就這樣認識了交流著,我的人際網絡亦擴闊了。就在那時,我想寫Blog分享我旅行的事,每個旅行者都有差不多事情發生,而我希望有人知道有我的旅行方式,尋找永續和認識當地文化(或加打工換宿)。我的第一次令我上癮想去第二次,可惜能力有限,亦因此窮遊的資格也變成更更更窮遊,一年可能只能出遊一次,那我的部落格也太沒用了吧,所以就把它變成了分享綠色生活事與雜文。我在香港也可以尋找永續,但要接觸到就頗為一件難事,我會盡量。
歡迎跟我分享與談討綠色事。
訂閱:
文章 (Atom)